一篇论文的诞生:从选题到见刊

本篇是科研入门系列中可能最具方法论指导性的一篇,介绍语言学学术论文诞生的全流程。

0 引言

近期夏令营报名、入营、考核的高峰期到来,整理材料和经验之余发现自己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自己第一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上面,算是略有心得;适逢下一届保研的学弟学妹们大多也选定了方向,开始了科研成果的准备。正好借此机会整理我自己的经验,希望可以将导师、学长学姐传授的经验以及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讲明白。

此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本科入学起就在写论文,可论文究竟应该怎么写?老师们似乎默认了我们是论文的熟手,然而从未有人开诚布公地提供过这方面的指导。我曾与一位老师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个问题,但国内高校教育体制的僵化让老师、学院甚至学校都没有多大的灵活性,新的现象刺激到体制的变革可能已经过了十年甚至更久;每一个层级都有自己的苦衷,无可厚非。

Alright,希望这篇及后面的文章可以把这件事讲清楚一些,直到所谓不可名状的“体制”能够真正应时而动。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这只是我走过的路。

1 什么是论文?📜

别说怎么写,就连什么是论文,恐怕大多数同学都说不出来。对论文的定义不一而足,但一定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 学术性: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献)展开,遵循学科领域内的学术规范和逻辑体系,内容需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或实践价值;

  • 原创性:强调研究者的独立思考与创新,可能是提出新观点、发现新现象、验证新假设,或对既有理论、方法进行补充、修正甚至颠覆;

  • 规范性:结构上通常包含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固定模块,语言表达需严谨、客观,避免主观臆断;

  • 论证性: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充分的证据(如数据、案例、理论依据等)支持研究观点,确保结论的可信度。

这些太教条了,对我们了解论文没有任何帮助,且各行业论文要求不同,怎么办?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论文说到底是用极度规范的形式来记录创新的观点,后者是其核心。读陆俭明老师近几年的论文会发现,老师的论文早已不再遵循严格的写作规范,而是自成一体,自圆其说,可见繁琐的形式要求并没有那么重要;然而陆俭明老师究竟是大师,我们究竟是门槛上的乞者,先不论论文的观点是否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就是哪怕不遵循规范的一个标点,都足以让期刊将你拒之门外。当然了,陆老师写的文章若不署自己的大名,恐怕也会接连碰壁。这是学术界的丑态了,详见拙文《学术vs科研》

因此一篇论文的两个要素——规范的形式和创新的观点,二者缺一不可。创新的观点不可强求,然而形式的规范却是入门者的最大难题,其中的问题无外乎语言的不整与论证逻辑的不当。而这二者如何提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多仿,“天下文章一大抄”。故曰:“实践出真知。”

2 论文的诞生🤔

如题所见,一篇论文的诞生需要经历选题到见刊的多个环节。大体包括:阅读→发现问题→针对性阅读→撰写综述→确定选题→撰写、完善论文→投稿→根据专家建议修改→见刊。大致可分为选题、撰写、投稿三个阶段,其中撰写以前的环节均属“选题”,以后的均属“投稿”。

2.1 选题📖

2.2 撰写✍️

2.3 投稿📬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