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vs科研
本篇开始围绕科研介绍我的相关经历和思考,后期可能记录文献阅读、科研感想、方法分享等,敬请关注。本篇主要灵感来源于b站水导视频,链接见正文。
1 写作缘起
水导(b站up主:水论文的程序猿)于2023年6月17日发布的视频以“西红柿炒芹菜”形象地介绍了“学术”和“科研”的区别;本文提及的“科研”与“学术”均指水导所定义的、狭义的概念,强烈建议移步观看👆。
读研是个非常宏大的话题,道路纵横,纷纭繁杂。为何以科研与学术之辨讲起呢?私以为科研与学术的区分是当今读研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对科研与学术的理解决定读研三年的努力方向。正如水导所说:“科研是科研,学术是学术,很多研究生痛苦的源泉就是错把学术当科研,三年之后南柯一梦等延毕。”
2 科研与学术之辨
依水导言,科研是真正的创新,是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探索人类学问的边界,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科研的目标是不断打破人类认知的上限,最终通过成果造福人类,这是科研,或言学术最本真的样子。
学术与科研大不相同了。每个研究生科研入门时大约都听过“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诸如此类的话,学术则不同。学术讲求的是成果,没有问题或者发现不了问题,那就创造一个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它。一句话,科研的尽头是拓宽边界,学术的尽头是发表论文。只求创新,不求价值。
水导的用例“西红柿炒芹菜”深得我心。什么是西红柿炒芹菜?我是一个无名小厨,天下百姓都会做西红柿炒鸡蛋,一些地方也有“芹菜炒鸡蛋”;皇帝尝尽天下菜,想试试新口味,怎么办呢?那就用西红柿炒芹菜好了。好不好吃?我不知道,我也不管;皇帝要的只是新,新就能让我一跃成为天下名厨,何乐而不为?至于我的扬名之作西红柿炒芹菜好不好吃,有没有人吃?无所谓,反正我不吃。
3 学术圈
学术圈,真可谓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圈外人大多认为,学术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家互相致信讨论学术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术沙龙,话语谈吐文质彬彬,经常和颜悦色,偶尔舌战群儒。
然而,这种情况已去今甚远。这样的“刻板印象”适用于民国,适用于建国后,适用于改革开放后,但绝不适用于今天;事实上至少是人口爆发之后。私以为人口的爆发引发的蝴蝶效应是学术界沦为人情社会的根本原因,相关拙见将另文探讨。
初窥学术圈全貌,着实令我震惊;震惊之余,如此乱象又“很中国”。学术界发展至今,已经完全沦为关系网,学术圈诸位教授无外乎初代学术大师的某代某代弟子,有些还是几位大家联合培养出的“种子”,无论怎么出国留学,你都必须承认本科时期的启蒙老师是国内某位老师,老师又有老师的老师,如此追根溯源,几代之内必然是那一批先辈。非然则不可能流传下来,正如百家姓是赐给贵族的种姓,平民甚至不配拥有种姓,因此当今的我们上溯两千年总与某朝贵族有血亲之系。当然,我的认知也不过限于本专业业界之内,对于其他专业则未知全貌,以“学术界”一以概之,恐有以偏概全之嫌;又为叙述方便,便将错就错,敬请谅解。
那么,学术界沦为关系网的一大后果就是“学阀”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这一点与先秦时期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有相似之处。比如,张某教授是业内某顶尖学术期刊的首席主编,那么以该学术期刊为中心的学术资源就会为以张某教授为核心的学阀集团所垄断。什么是学术资源?讲直白些,就是论文,就是项目,是学者用来评职称、提声望、赚钱生存的门道;学术界是由一群充满江湖气和宗派观念的学者组成的,学术资源也就对应着这些人和关系。上文的张某教授是我的老师,我在该期刊发论文就显然比其他人容易;教育部的王同志是我的同门,我拿到基金项目就显然比其他人容易;某高校的小李是我的学生,我去那里开个讲座收取劳务费就显然比其他人容易……这些能拿来变现的人和关系就叫做学术资源。
学术资源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和权力一样,钱不一定能买得到它,但它一定能换来钱;有钱就有人卖命,因此就有灰色地带。法律的范围再大,总是一个封闭的圆;圆就有边缘,这个边缘就是权力和金钱的兑换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资源就是权力。
学术资源不仅限于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还会波及大批大批的学生。不是学术界向下吞噬学生,而是学生拼命往里挤,挤得头破血流,即使他们只想通过学术混一个硕士学位来提高自己就业的竞争力。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推免,也就是俗称的保研。保研如今也体现出关系网的影响,同样拥有保研资格的两个学生,我的导师与国内顶尖大学A大的学科带头人刘教授是硕士时期的同门,那么我入A大的夏令营仅仅是我导师说句话的事;若A大该学院是弱com,那么只要导师发力,刘教授也觉得我不差,我就可以“无痛”保研,哪怕我是个货真价实的水货。而你的导师是刚博士毕业就职的讲师,在国内还没有自己的人脉,那么哪怕你认他做干爹,他也只能像你求他一样去求他的老师,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就我所知,身边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套规则也变成了公开的秘密。于是优秀的学生都会找知名的“大导”做导师,以求借助其学术资源一飞冲天;而不知名的“小导”便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努力一生成为“大导”。
一个更加恐怖的现实是:学术圈正在呈现层级性的膨胀。学术界呈现出金字塔状的结构:最顶尖的学科带头人集中在最顶尖的学校和研究院,到普通的学者在二本甚至大专任职,已经处于学术的边缘。然而金字塔在建设之初就有了固定的容量,学人却在不断增长;每一层达到饱和时,能力较低甚至只因后来而没有“坑位”的学人只能下移;长此以往,一层一层的学人被一层一层地边缘化。这本是优胜劣汰的规律,但学术资源的存在使其有了被强制改变的可能,一个本该被淘汰的学人完全可以通过学术资源在本层级站稳脚跟,甚至逆流而上。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学人仍在爆发式地增长,此类情况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怕只会层出不穷。
4 结语
回收开头,读者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说“对科研与学术的理解决定读研三年的努力方向”。做科研需要真心诚意地坐好冷板凳,以人类认知的上限为目标,守住内心的追求;而做学术只需要西红柿炒芹菜、炒白菜、炒土豆……炒一切没有炒过的东西,创新即可。新入门的研究生不必抱守清高,以“横渠四句”为己任,毕竟以一人之力不可能对这个因循的世界作出什么改变。你愿“科研”,我双手称赞;流于“学术”,自然也无可厚非。借一句莫言之言与诸位共勉: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允许遗憾、丑陋、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
要允许世界成为世界,也要允许自己成为自己。

📍东莞市·湖畔花园
⏱️2024年6月30日
最后更新于